|
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改善海洋环境质量,提升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需要,对于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潍坊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由山东清海生态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并于2021年5月21日获山东省海洋局批复。目前,各项目均已开展实施。其中,在老河口区域实施牡蛎礁修复工程,恢复牡蛎礁生态系统。
项目区域概况 项目地点位于潍坊市寿光市老河口附近海域,牡蛎礁构建海域面积107ha,恢复牡蛎礁礁体33ha,投放约1000万片苗种。
图1 牡蛎礁构建区位置
项目所用苗种 寿光老河口区域本地的牡蛎品种历史上主要为生长在河口海岸地区的近江牡蛎。近江牡蛎是中国沿海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牡蛎种类,贝壳大,坚厚。一般多呈圆形、长卵圆形或三角形。右壳略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壳面有灰、青、紫或棕等色彩。左壳较右壳更厚大,同心鳞片的层次少而强壮。壳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长而阔,紫黑色。闭壳肌痕大,一般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图2 近江牡蛎示意图
投放实施过程 牡蛎串苗后将串苗形成的牡蛎吊绳子单元进行绑扎投放。牡蛎苗绑扎至礁体正式投放前将进行投放实验,观察牡蛎15天内的生长状况,观察牡蛎生长状况良好后全部投放。
图3 牡蛎苗抽检
图4 牡蛎苗
牡蛎苗绑扎依照混凝土基座形状,将牡蛎串捆绑在玄武岩格栅上,捆绑方向与基底形状贴合。捆绑方式依据不同礁体型号制定。礁体绑扎方式采用陆上绑扎方式。工作人员将各子单元依次连接绑扎,顺时针均匀缠绕在梯形礁外围固定好的玄武岩格栅上,每隔30cm用扎带固定。绑扎完成后采用平底驳船将牡蛎苗串运输至牡蛎礁体投放处实施投放。
图5 工作人员绑扎牡蛎苗
图6 完成后的牡蛎礁
图7 牡蛎苗喷洒养护
图8 牡蛎礁运输
图9 牡蛎礁投放
|
|